在長達兩年的停產后,四川新光硅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新光硅業)終被川投能源啟動破產申請。
“大家想了很多辦法拯救新光硅業,未果。”川投能源董秘龔圓向記者坦言,“股東意見不一致,導致破產一事拖至今天。”
去年11月傳出消息稱,通威集團旗下永祥股份成為可能性最大的接盤者。半年過去,重組一事仍無進展。
“一切都在按照程序和遵循市場機制的前提下正常進行,”對于外界所稱的“重組失敗”,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德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予以否認,“雙方依然在接觸、爭取找到最佳方案,為各方都創造最大價值。”
股東意見難一致
5月23日,川投能源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全票通過了以債券人身份申請公司參股的新光硅業破產的提案。
公告顯示,新光硅業注冊資本36209萬元,主要經營:生產銷售多晶硅、單晶硅、單晶硅切片、高純金屬等相關產品及其綜合利用產品等。受全球金融危機和光伏產業的嚴重影響,新光硅業停產已超過2年,截至2013年12月31日,新光硅業資產總額6.22億元,負債總額6.34億元,所有者權益-1126萬元。
目前,川投能源向新光硅業提供的委托貸款余額為3億元,其中逾期貸款金額為2500萬元。公告稱,鑒于新光硅業復產無望、喪失持續生產經營能力等實際情況,公司董事會同意川投能源以債權人身份申請新光硅業破產,并立即啟動破產申請程序。
新光硅業曾是國內最早一家投產的千噸級多晶硅的企業,自成立起隸屬于四川省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底,川投能源公告稱將以近4.2億元的代價拿下新光硅業,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占股38.9%,其中自籌資金3.71億元,以江油燃煤12.6%股權作價支付4882.45萬元。據媒體梳理,新光硅業最初資產總額一度高達近20億元,凈資產逾10億元。
然而,“噩夢”也隨之開始。收購完成后第一年,新光硅業的生產就開始受到金融危機影響。此后,新光硅業經營情況持續惡化,2013年前三季度虧損18539.11萬元,同比增虧幅度達206.79%。
“現在員工已經走得差不多了,只剩二三十人。”龔圓告訴記者,“鼎盛時期,新光硅業有一兩千人。”
自2011年停產后,新光硅業現金流匱乏,主要依靠川投能源委托貸款維持生存。“為了盤活新光硅業,我們還是做了很多努力,只不過都沒走通。如果真想救活,需要資金、技術等大量支持。”龔圓坦言,“股東之間意見難以達成一致,一些股東既想不出好的方法,又不愿意再投入,這也是為什么新光硅業連破產都拖到今天。”
接盤未能達成共識
2013年11月8日,川投能源公告披露,與通威集團簽署意向性協議,通威集團將對川投能源持有38.9%股權的新光硅業進行重組。這在當時引發高度關注,被外界評價為“重組問題終于破題”。
如今,新光硅業進入破產程序,“接盤者”永祥股份卻沒了聲音。龔圓直言,“重組的談判沒有什么進展,且雙方意愿不見得還能談攏。”為何接盤者浮出水面后不久,又悄然沉寂?
對于川投能源而言,期望“在最好時機,以最佳方案和最低成本解決新光硅業未來出路問題”,具體來說“就是永祥股份把新光硅業所有債務承接了。”龔圓表示。據其透露,永祥股份后來也確實請人來對新光硅業進行評估、調查,“最后沒有形成共識。”“雙方就重組談判已不是一兩天的事,”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但在價格等核心問題上一直未能達成共識,接盤者也要從自身利益和策略出發。”
“在進一步推行舉措的過程中,永祥股份對新光硅業的重組一定是從市場機制考慮,包括過去的債務等相關條件。對永祥股份來講,不能接一個包袱。”對此,馮德志告訴記者,“同時,作為川投能源,國有資產亦不能隨便減值處理。”在其看來,雙方一定是在遵照程序且符合市場機制的兩個前提下,找到合法、公允的方式來推進重組。
tg: 光伏發電系統 太陽能發電系統 太陽能控制器 太陽能led路燈 太陽能路燈照明系統 太陽能野外監控系統 太陽能路燈 離網發電系統 太陽能監控系統 太陽能供電設備 光伏控制器 太陽能逆變器 mppt控制器